农民从故土动迁,他们如何记住这里的乡愁?丨闵行情

大江汤汤,
经百里乃成;
大城泱泱,
历千年而兴。
“发现闵行之美”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四季,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《申江记》。今天,你将听到的是《引子:家住彭家渡》之《肆》。
二十多年前,村里为了引进投资项目,动员村民们搬迁。我们这批同学的家大都在规划之中,于是同大多数村民一样,“舍小家,为大家”,从彭家渡迁了出来。离开故土,到附近的城区重安新家。
当年,一同搬迁的有300多户人家,占了老彭渡村人家的三分之一,他们散落在昆阳、红旗、碧江、鹤庆等地方。我是早些年就出来的,因那时母亲还在乡下,故老宅尚在,但这次也无可奈何地被拆除了。千百年来,中国农民总是聚村而居。如果迁居,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战争、贫困、自然灾害等,或者在外发迹了有了功名,于是搬到条件更优渥的城镇,但老家的概念却依然根深蒂固,祖坟在这里就是一根坚韧的无法扯断的线,还要回乡祭祖,告慰先人。当然,乡人们迁出去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这块土地的人口达到饱和点,没办法再养活了,就如费孝通先生在《乡土本色》中所说的那样:“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,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。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。”

而今,老宅没有了,人也就散了。平日里再也听不到东家长西家短的八卦。都是喝黄浦江的水长大的,彼此知根知底,或许还因为鸡零狗碎的事吵过闹过,但过了也就过了,毕竟家乡人的亲情还在,地方很小,保不了拐几个弯便沾亲带故的。
彭家渡一带民风淳朴,人都善良,乡里乡亲的相处得还算和睦。比如说遇到刮风下雨,邻居家一看你家没人,便会主动把你晾在外面的衣服收了;碰到孩子放学了,大人还没回家,邻居就招呼他(她)一起吃饭……“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、死于斯的社会,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。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,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,每个孩子都是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。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看惯的,这是一个‘熟悉’的社会,没有陌生人的社会。”这段文字同样也是出自费孝通先生的《乡土本色》,收录在1948年出版的《乡土中国》一书中,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读到时,却依然感同身受。
曾经野游过的小河浜、钻过的稻草堆,同小伙伴们避过暑玩过“躲猫猫”的小树林,还有用小瓶子挖过蜂蜜的破墙洞,端过鸟窝的老槐树……都已成为过往。所谓的乡愁,停留在了回忆和叙述之中,尤其是夜深人静,故 土情结弥漫全身。从乡下搬到了城里,从农宅变成了商品房,人还在,物已非。我们的孩子不再是周围的人看着长大的孩子,这个“周围的人”其实就是乡里乡亲。
前些年,我偶然遇到了原先宅上的村民组长老顾。老顾十分感慨地说,他这个村民组长当得有些名不副实,因为他已没有了可管的土地,没有了村民。他的口袋里常年装着一本笔记本,上面记录着二组数十户人家的联系方式。村里有什么农业补贴,他要通知;村里开村民代表大会,他要通知;村里要传达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,他也要通知……也只有在接到老顾电话时,那些散落在各处的村民们才会猛然想起原来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——彭渡村村民。实际上,在户口本上,虽然大家共属一村一组,除非有血缘或亲戚关系的,基本上是不来往了,尤其是那些年纪轻一点的,二三十岁那拨人,几乎没有了老家的概念,他们大多没有在村里生活过,不要说感情,连印象都没有。我曾和几个同学心血来潮,组织过一次回老家的活动,兴致勃勃地开着车回村,短短的十几年,原先熟悉而亲切的村庄已变得十分陌生,连那条走了几十年的乡间小道也湮没在了萋萋芳草中,心情不由得变得黯然。

有个画面我至今难以忘却:那年村里大动迁,乡人们纷纷来到黄浦江堤岸旁,拜祭安葬在这里的先人。很多墓早已残破不堪,只剩一个小小的坟头或一块陈旧的木牌,书写着墓主的姓名。或许,来祭拜也是求得心里的安慰,毕竟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,要走了,总得告知一下埋在泥土里的先人。现在村上的老人过世,他们的家人会让卡车装上老人生前的衣物和床架、箱子等,在固定的地方焚烧,就算是魂归故土的一种形式吧。人死了,也要找到回家的路。
2023年5月起,区政协办公室、区教育局、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“发现闵行之美”系列丛书诵读活动,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、善读书、懂历史、爱家乡,合力推动“闵行情”读书活动落到实处。
第二十四季,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《申江记》。描写和记载黄浦江的各类书籍和文章特别多,有文史典籍,有学术研究,也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。而《申江记》是首次以文史散记形式为黄浦江立传。从“水脉”探索“文脉”,深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,全景式描绘了黄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风光,东西方文明互鉴图景和波涛汹涌千帆竞发的时代变迁,记录下上海从江南小聚落蝶变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千年历程,为上海“人民城市”建设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注脚。
2025年4月起,第二十四季正式开启,每个工作日的21:30,我们不听不睡!
一起聆听闵行声音,发现闵行之美……作者:吴玉林
朗读: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 杨承熹
编辑:汤婧娴
初审:林心怡
复审:石思嘉
终审:刘垦博
特别声明: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“上观号”入驻单位授权发布,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,“上观新闻”仅为信息发布平台,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,请联系删除!
-
向KTV通风报信,江西一辅警获刑!
辅警多次利用职务便利,通风报信当“内鬼”。一案情回顾2023年1月,被告人赖某某(原辅警)被分配到某警务站工作,期间结识在该辖区经营KTV的陈某某(另案处理)。赖某某明知陈某某在经营KTV过程中,存在组织未成年人从事有偿陪侍活动,不仅未依法履职,反而将110接处警信息提前泄露给陈某某,帮助其逃避查处
时间:2025-04-03 06:53:00 -
农民从故土动迁,他们如何记住这里的乡愁?丨闵行情
大江汤汤,经百里乃成;大城泱泱,历千年而兴。“发现闵行之美”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四季,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《申江记》。今天,你将听到的是《引子:家住彭家渡》之《肆》。二十多年前,村里为了引进投资项目,动员村民们搬迁。我们这批同学的家大都在规划之中,于是同大多数村民一样
时间:2025-04-02 22:30:00 -
芜湖市繁阳镇范马村:“五老”献余热 “三员”助振兴
近年来,芜湖市繁阳镇范马村关工委紧紧围绕乡村发展实际需要,积极整合“五老”资源,凝聚“五老”力量,发扬“五老”精神,找准“五老”优势与乡村振兴契合点,创新“党建+银龄”服务模式,引导“五老”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农业生产、民生实事、乡村治理、关爱护苗等工作,为乡村振兴“添砖加瓦”。当好乡村“指导员”。为
时间:2025-04-02 17:24:00 -
驾驭三星堆最大神兽的竟是个“mini使者”
驾驭目前三星堆所见尺寸最大神兽的人,竟是一个“mini使者”。这件骑兽顶尊人像是三星堆文明又一件震惊世界的瑰宝,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古蜀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↑(来源:CCTV4)责任编辑:丁超弋
时间:2025-04-02 14:34:00 -
姜燕:春天,写一封信给自己
光阴流转四季轮回,在春天,我想写一封信给自己,让时间邮递给下一个路口的我。在春天里写信,想想就觉得美好。可以夹一片梅花在信件中,展信阅读的时候,梅花的清香若有似无地轻轻绕来;可以采一片新叶随信寄出,就好像把春的希望捎给收信的人;写给自己的信里,我想放一茎故乡门前的小草,收信的时候可以闻到故土的芳香。
时间:2025-04-02 07:01:00